考研培训

开学季 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产教融合再思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在一年一度的秋风中,迎来了全新的学年,特别是中国各大高校,又是一个热闹的迎新季。相信有不少学生选择了与半导体行业紧密关联的专业,比如微电子、电子、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近年来,随着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高端专业人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而高等院校是半导体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对产业崛起和长远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当下,半导体行业的产教融合依然是一个热络的话题。在这个开学季,特别分享中国几所代表性院校微电子学院院长们对于半导体产教融合问题的思考。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

院院长 吴中海

产教深度融合是破解我国经济和科技两道难题的关键,更能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

北京大学在微电子学生人才培养方面涉及三个学科。其中,面向本科生的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面向研究生则有两个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定位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集成电路学院在培养研究生,包括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的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的工学博士和工学硕士。

以往学术型博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离产业有些距离。各界对此都有较深认识,并展开了具体行动与措施。国家早在十年前便启动了面向产业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推出了工程博士这一专业学位类别。此外,企业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企业来推荐人才,进而推动选人、育人和用人三者的紧密结合。

虽然,各界在产教深度融合方向上已形成共识,但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人才。如果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在科技和经济这两个系统间互相流通的问题,产教融合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另外,美国许多大企业非常看重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以英特尔为例,不仅注重与本土高校之间的合作,甚至在中国,比国内大多本土企业都要积极。就这一方面来看,国内企业普遍欠缺了一些产教融合产在前的战略思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张玉明

在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的同时,近两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塑实验体系。因为在大学中,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目前,学校和国内相关企业合作,从本科开始到研究生,重塑了微电子的实验教学体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在不遗余力地发展交叉学科,西安电子科技大主要是成立了集成电路研究院,类似于学部性质。借助与集成电路研究院的交叉合作,希望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集成电路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都应该向前走半步。高校层面,学校已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和方法,把学生尽量和企业结合,包括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或者企业的员工到学校来培训等。企业能向学校走半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整个过程的监督中,我们都希望有企业加入参与,包括企业可以在学校开课,可以把相关资源与微电子行业分享,企业向学校的开放更进一步,这样大家共同努力可能做得更好。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张卫

在人才培养方面,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于基础知识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从集成电路工程学科的要求出发,重新制订培养方案,特别是加强和产业的结合,积极改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产业界对集成电路人才的需求。从具体措施来看,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也在积极推进。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聘请了一大批来自企业界的技术高管人员作为研究生导师。目前,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很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来的。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马凯学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微电子学院打造本研贯通培养,推出最短8年制的“新工科”班级,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就能融入企业,面对实际问题展开学习;“校企合作”方面,微电子学院积极推动与企业的结合,开设“1+1+1”模式班级,即高校导师、交叉学院导师与企业导师一起加入到课程中来,从而提升人才培育的高度,并不断尝试改进。伴随着集成电路产业走向“2万亿”规模,未来人才缺口问题仍然非常严重。企业间互相“挖人”,并不利于生态的打造,也不解决问题。人才培育工作要“前移”。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育”工作中去,把“质量关”在学校里提前做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培训班排行榜 - 考研培训 > 开学季 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产教融合再思考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相关推荐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